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66章什么梦?
banner"
>
阅读指导
这首诗写了一个似真似幻的情景。
一位母亲守在摇篮边上,摇篮里是熟睡的婴儿,显然是因为操劳过度,她迷迷糊糊地打起盹,恍惚间,接二连三地进入到梦境当中。
一排雁字仓皇的渡过天河,
寒雁的哀呼从她心里穿过,
“人啊,人啊”
她叹道,
“你在那里,在那里叫着我?”
黄昏拥着恐怖,直向她进逼,
一团剧痛沉淀在她的心里,
“天啊,天啊”
她叫道,
“这到底,到底是什么意义?”
道是那样长,行程又在夜里,
她站在生死的门限上犹夷,
“烦闷,烦闷”
她想道,
“我将永远,永远结束了你!”
决断写在她脸上,──决断的从容,……
忽然摇篮里哇的一阵警钟,
“儿啊,儿啊”
她哭了,
“我做的是什么是什么梦?”
诗写了三个梦。
三个梦之间似有一定的联系,从白昼到深夜,母亲经历了孤独、恐怖,最后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以致决定结束生命。
可以这样说,这三个梦的演绎发展过程就是母亲在人生困扰中走向死亡的过程。
最简单地说,“母亲”
就是当时中国无数艰辛地生活着的母亲的代表。
诗人正是通过对“母亲”
遭遇的描写寄予了他对广大的中国妇女──那些“为奴隶的母亲”
们的无限同情。
“母亲”
的人生体验及其最后弃绝生命的果断又概括了所有现代中国人的人生感受。
但是,母亲最后还是没有就这样决绝而去,婴儿的啼哭唤回了她的生命,这一“故事”
本身也具有二重性,婴儿当然代表着稚嫩的年轻的生命,母亲放弃了自我解脱的企图,以自己生命的痛苦为代价哺育他的成长,这本身就是对生命的热爱。
那么,母亲的苦难便是伟大的、壮丽的;但是,这襁褓中的稚嫩的生命毕竟又不等于母亲自己的生命。
疲乏已极的苍老的生命不仅得不到应有的休憩,反倒还要继续为他人熬干自己的最后一滴血,这不能不说又是非常残酷、非常悲壮的!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