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二章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
banner"
>
读1933年12月陈寅恪阅岑仲勉论著后复陈垣函,中有“此君想是粤人,中国将来恐只有南学,江淮已无足言,更不论黄河流域矣”
[1]一节,百思不得其解。
以为仅仅推崇陈垣,则不免以偏概全之嫌,似与近代学术本相不合,终不能释然。
陈寅恪赋诗说话作文,往往九曲回肠,周折复杂,且好仿比兴法,将“为时而著”
、“为事而发”
[2]的本意隐于其中。
若照字面直释,容易误会曲解。
如审查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报告,通行解释与作者原意相去甚远。
非以彼之道还诸彼身,即解今典以通语境的了解同情,不能达“虽不中亦不远”
的境地。
偶读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关于北京学术界内情的记述,忽有所悟,知此议论实与近代中国学术的地域流派变迁关系甚大,继而证以中外学人的记载和其他相关资料,彼此贯通,于是事实之本相显现,而作者之寓意可通。
[1]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377页。
[2]《与元九书》,顾学颉校注:《白居易集》第3册,96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8。
王国维、陈垣、陈寅恪均有不议论臧否人物之誉,实则王在罗振玉面前无人不加褒贬,陈垣亦偶有一二影射之语。
近代学者,罕用西式的公开学术批评,评论人物的学行,往往在二三知己之间,且多隐喻。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
...
...
一代兵王,为替兄弟复仇越境入狱,五年后回归都市大哥做了上门女婿,被连连欺辱!自己因为入狱的身份,被所有人鄙夷!却不想自己的亲生父母竟然是赫赫有名的京都豪门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