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语文课究竟是干什么的
banner"
>
这个问题课程标准讲得很明确,“三维目标”
做了更具体的规定,这里不再重复。
在所有的学科里,除语文外其他的学科,都是要学习语言的内容,只有语文课是学习语言形式——语言本身的。
因此,语文教材不是语文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篇篇的选文。
每一篇选文只是一个学习语言的例子。
学生就是要凭借这一个个例子,来学习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规范并使自己的语言得到积累。
学好了课文的语言文字,透彻地理解了文本内容,学会了文本的表达形式,形成了良好的语文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就自在其中了。
但是这一切,都必须有一个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与过程。
有些课堂,很少进行语言本身的推敲、揣摩和品味,而是围绕文本内容,外加大量的补充“学习材料”
,甚至不惜整堂课多媒体课件狂轰滥炸,过度渲染,张扬所谓人文性,说是要给学生以新时代的“心灵的洗礼”
。
然而,语文课的中心目的究竟是要学习语言,还是要上成品德修养课?这些老师显然弄颠倒了。
语言工具的训练和其人文性的教益,是教学这一矛盾运动过程对立统一的整体。
语言文字中已经蕴含了深刻活泼的情感和意趣,蕴含了广博丰厚的文化积淀。
学好了语言文字,学生自然就领悟和接受了其人文的熏陶和文化的营养,根本用不着脱离文本、脱离语言去搞什么“心灵洗礼”
。
否则,除了增加课堂虚幻的观赏性,没有任何价值。
难怪有人说,“新课改以来,人文性弄玄乎了,工具性弄模糊了”
。
真是一针见血地直指这类课堂的毛病。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