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小野三郎
banner"
>
小野三郎,原名赤津益造,生于1902年3月17日,昭和时期的社会活动家,仙台地区地方工会执行委员,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
小野三郎对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苦难充满同情,对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的暴行,以及他们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罪行充满愤慨。
长期以来,他关注中国的社会运动与发展。
其著作有《新中国的农业理论》(理论社,1953年)、《黄花岗起义》(三省堂,1973年)。
本书选取了小野三郎的《中国的民众教育家》一文。
在文中,小野三郎记录了与陶行知的访谈内容,在这次访谈经历中,小野三郎聆听了陶行知有关生活教育的介绍,深入了解了陶行知的高尚信念和他多年所从事的生活教育,以及他为民主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而战斗的不屈精神,对陶在推进社会大学运动中的艰辛经历和乐观主义情怀深表钦佩。
文中记录了陶行知讲述晓庄学校时代的经历,阐述了创办晓庄学校的目的以及生活教育理论的发展及其内涵:生活从教育开始,教学做三位一体,进而发展到社会即学校。
生活教育理念对于今天的职业教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特别是其“教、学、做三位一体”
的教育教学方法对今天的职业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今天的职业教育提出的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就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和“教、学、做三位一体”
教学方法的延续。
文中,陶行知还向小野三郎介绍了工学团的创办和“小先生”
运动。
陶行知觉得当时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教育也应该采用“穷办法”
,因此开展了“小先生”
运动,并在“一·二八”
事件以后,“小先生”
运动形成全国性的运动而发展起来。
当时陶还在上海郊区的大场镇,以“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
的口号,创办了山海工学团。
文末,陶行知对小野三郎说道:“我们最后的目的是培养求学的嗜好,造成好学的民族。
培养教人的嗜好,造成诲人不倦的民族。”
工学团最终要发展成最高层的学府即社会大学、人民的大学。
陶行知远大的教育理想和抱负、教育家的精神呼之欲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
...
...
一代兵王,为替兄弟复仇越境入狱,五年后回归都市大哥做了上门女婿,被连连欺辱!自己因为入狱的身份,被所有人鄙夷!却不想自己的亲生父母竟然是赫赫有名的京都豪门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