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九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十六章(第1页)

第十六章

banner"

>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所谓“致虚极”

,就是说要超越一个一个的具体存在物去达到对作为万物共同本体道(虚)的把握。

这个“虚”

不是指无欲之虚,也不是心灵的空明虚静,而是指万物的共同本体。

如何致虚极?虚在实中,不能离开实物去致虚,要懂得“实即虚”

;不能离开有去观无,要懂得“有即无”

正因为如此,所以老子才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正是通过万物把握虚无之本体,通过“并作”

把握静的本体。

“守静笃”

的“静”

,确实是指心境宁静,笃,指守持心境宁静的功夫要坚定不移。

“守静笃”

,则是指为达到对客体本体的最终把握,主体应具备的心态。

为了“致虚极”

,需要主体的“守静笃”

;主体“守静笃”

是为了“致虚极”

理解了“致虚极”

与“守静笃”

的关系,本章下面的文字就比较容易解了。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这是“致虚极”

不能就虚致,应该是于实中致虚,在“万物并作”

中观复。

复就是复归其根,根即万物之本根。

“归根曰静”

,归根即回归本根,本根的状态是静,此与“并作”

的动态的“万物”

相对立。

个别的、具体的物是动的,万物的本体则是静态的。

各种动态是静的不同表现。

范应元曰:“归根者,反本心之虚静也。”

这是对本句的误解。

“静曰复命”

,“复命”

在春秋战国时,指回到自然本性。

严灵峰说:“复其性命之本真,故曰复命。”

近是。

“复命曰常”

,常即道的性状,指道。

回到自然本性就可以说是回归于道,这也就是“致虚极”

这一章,老子论述了体道的根本原则:致虚极,守静笃。

老子告诉人们:道并不神秘,道无非是万物的共同本质,观道必须从观物入手,通过对万物的感性认识去获取对道的认识。

老子认为知道的人,他的胸怀像道一样大而能容,能容的人自然能秉公办事,秉公办事就不会偏私,无偏私是合乎自然之道的。

这样的人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是死而不亡之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热门小说推荐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